首页 > 今日建安 > 部门动态

建安区:打开乡村产业发展“锁”

【信息时间:2024-04-23 09:41   阅读次数:【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


村头小车间,就业大宝藏。近日,走进位于建安区陈曹乡岗黄村的河南聚鸣包装制品的社区工厂,只见车间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,工人们手上的动作行云流水,在一条条生产线上加班加点进行果蔬盒、糕点盒、果汁瓶等各类食品包装的生产,装箱的货品将发往全国各地。

“我们在厂里上班是按件计费,做得快一天能挣近200块钱。”村民王银珠一边熟练地整理着包装盒,一边说道,“能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挣这么多钱,真的高兴、满足。”

近年来,建安区紧紧围绕增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村集体经济收入,立足各村实际,大胆探索实践、创新发展路径,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“村村联合”抱团发展模式,探索建立“社区工厂”,让村民群众当上了“工薪族”,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。

在建安区榆林乡岳庄村的社区工厂,梳发、分支、计量、包装……20余名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生产加工各类档发产品。伴随着缝纫机的哒哒声,一个个针脚细密、造型各异的假发产品逐渐成型。

“这个活儿一年四季没有季节的限制,坐在这儿风吹不着、日晒不着,环境好还能挣钱,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真的好。”负责缠管的脱贫户许会珍说。

乡村空心化不是没人愿意留在乡村就业生活,而是因为产业发展不充分,岗位少、收入低。为打开镇村产业发展之“锁”,建安区精打细磨“社区工厂”,从车间选址、产业类型、运作模式等多方面着手,有效解决“务工”与“务农”、“钱袋子”与“孩子”兼顾的问题,引领农村富余劳动力用勤劳的双手撑起致富增收的梦想,走出一条产业发展、农民增收、集体经济增效的发展新路径。

在车间选址上,建安区充分考虑便利性,把车间地址选在镇上、村口、社区里,保障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。其中,榆林乡岳庄村积极争取上级衔接项目资金371.81万元,对闲置的岳庄村小学进行提升改造,改建厂房1799平方米,由岳庄村集体租给许昌卡美尔实业有限公司从事档发加工产业,村集体每年收取租金20万元。如今,该工厂内青瓦白墙的生产车间、存储库房坐落有致,往日的陈旧校舍摇身一变,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“梦工厂”。目前,车间共有工人60余位,其中脱贫户12位,月平均工资3000元左右,2023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。

在产业类型上,建安区选取了技术门槛低、操作上手快、灵活性极高的包装生产加工、档发加工等轻产品加工作为社区工厂的主营业务。以手工为主的加工工序操作简单,可单独作业,员工可以按生产要求在家中自行生产,也可以在车间集中生产,实现灵活就业。“社区工厂”建成运行后,吸引了一大批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走出家门的农村妇女,来到这里打工挣钱、补贴家用,实现“挣钱持家两不误”。

在运作模式上,建安区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“党建+社区工厂”的运转模式,按照行业相近、区位就近原则,鼓励区属企业和两新组织以产业链的形式与村集体结对,定向吸附村内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就业务工,统筹“共富”发展。推行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“双绑”机制经营模式,推动形成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“抱团”奋斗、精准服务的协作平台。同时,按照各村需求、产品特色,建立“强村带弱村”的联建发展模式,通过资源整合、产业联合,提升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。
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为实现“输血”变“造血”,建安区聚焦农民需求、企业需求、市场需求,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、“建安档发”和“建安制造”人力资源品牌建设等多个技能培训项目,促使群众由“力工”向“技工”转变。围绕农民需求,深入开展“整村推进”职业技能培训,先后培训农技人才、职业农民595人;围绕企业需求,先后培训档发工、纺丝工、车工、电焊工等企业紧缺技师1600余人次,培养高技能人才5168人;围绕市场需求,开展“春风行动”、就业援助月、“人才夜市”等招聘活动67场,为群众求职提供多频次全方位服务。

截至目前,建安区已通过认定审核的“社区工厂”131家,带动6500余名群众实现稳定增收。小小的“社区工厂”,以破竹之势,让产业致富、乡村振兴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