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今日建安 > 政务要闻

建安区精准扶贫见成效

【信息时间:2018-10-16 16:18   阅读次数:【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

近年来,我区在脱贫攻坚中积极探索,注重创新,探索实施了一批在全区、全市乃至全省颇具影响的工作机制,推动我区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运行,贫困户从中得到了实惠。近日,《河南经济报》对我区扶贫工作中“抓两头带中间,实行三类管理”新机制进行了全面报道。本报现予以全文转载。

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”“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”,在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,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进程中,建安区探索实施“抓两头带中间,实行三类管理”的办法,打出一套脱贫攻坚“组合拳”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

建安区环抱市区,总面积887平方公里,总人口77万,辖13个乡镇、2个办事处,371个行政村。2017年初,建安区尚有9个贫困村没有摘帽,5367户12897人在现行标准下没有脱贫,贫困人口中78%以上属于因病因残致贫。2017年底,通过“抓两头带中间,实行三类管理”,该区所有贫困村成功摘帽,1865户5191人实现稳定脱贫,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.45%。

建安区在摸清贫困底数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,抓住“精准”二字,分类管理,因户施策。

主要做法:

精准分类。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,现状却是大体相近。建安区通过逐一梳理,将全区贫困户分为ABC三类。具体就是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归为A类;将没有劳动力但家庭成员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贫困户归为B类;将既无劳动力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贫困户归为C类。目前,建安区A类贫困户1660户,B类贫困户1705户,C类贫困户357户。

分类施策。就是“抓两头带中间,实行三类管理”。“抓两头”,对于A类贫困户,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,建安区统筹安排各类培训资源,帮助其申请扶贫贷款,推荐创业项目,积极鼓励自行创业;创业困难的,加强就业技能培训,优先安排其到公益岗位或到“百企帮百村”结对帮扶企业务工,同时在贫困户相对集中的镇村建设扶贫工厂或产业基地,并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,实现“一人就业,全家脱贫”。对于C类贫困户,建安区实施医养结合集中供养,依托原有的卫生院、敬老院抓改造提升,同步招引社会养老机构,让社会资本、让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托老托养领域,建设医养结合的托老托养中心,全面实施托老养老式扶贫,实行集中供养、统一管理。“带中间”,指B类贫困户。对于该类贫困户,建安区一方面引导辖区企业,或实施金融带贫,或实施村企共建,吸纳村集体和贫困户入股,定期分红,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。另一方面,全面落实行业扶贫政策,让贫困户“应享尽享”,兜住底线,保住基本。

动态调整。事物都在动态变化,ABC三类贫困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建安区对全区贫困户盘子坚持每月核查一次,加强动态监测,并及时实施动态调整,该进的进,该退的退,该转的转,最终实现进退有序、分类管理、帮扶精准。

主要成效:

建设社区工厂,让A类贫困户创业就业,实现了“一人就业,全家脱贫”。

产业是增收之源、脱贫之本。建安区坚持把扶贫工厂建到群众家门口,让贫困户不出远门便能创业就业,实现稳定增收。

建安区依托本地发制品、食用菌、服装加工、社火道具等特色优势产业,通过“村集体+基地+贫困户”“村集体+企业+贫困户”等模式,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和扶贫社区工厂,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、进厂务工、自主创业等方式获得收益。比如,河街乡柿张村食用菌生产基地采用“村集体+基地+贫困户”模式建设,目前,有15个大棚,年租金共6万元,每年每个贫困户分红不低于2000元,剩余留给村集体,用于基地经营和扩大生产。像柿张村一样,建安区目前已建成20个基地230座食用菌大棚,吸纳周边群众就业300多人。在带贫方面,15个贫困户因承包大棚,每年至少有1万元的创业收益;159个贫困群众因到基地务工,每天有50元的务工收益;20个贫困户因土地流转,每年可得到800—1200元/亩的土地租金;341个贫困户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,每年不低于2000元的收益。

榆林乡岳庄村瑞贝卡社区工厂,是建安区采用“村集体+企业+贫困户”模式建设的。该扶贫工厂主要生产档发,具有技术要求低、计件付酬和务工时间灵活的优势,吸纳了附近122名群众、6名贫困人员在厂务工,每人每月工资600—2400元不等。目前,该区建设的18家扶贫社区工厂,有6家已经投入运营,共吸纳41个贫困户、340名群众实现就业。

同时,建安区充分利用区位、交通、生态等优势,谋划建设东部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,引入107家花木种植、生态养生企业入驻,吸纳199户517名贫困人口通过土地流转、进园务工实现稳定增收。目前,该区正在加快推进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,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。

建设医养结合的托老托养中心,把C类贫困户托养起来,实现了“托养一个人、解放一群人”。

既无劳动力,又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贫困户,对脱贫攻坚来讲,可谓坚中之坚。建安区在解决这类人员的现实问题上,主要采取两种措施。一是大力加强医养结合的托老托养中心建设,在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,积极引导“两无”人员入住,让原来照顾他们的人解放出来。二是对有亲友愿意照顾的“两无”人员,采取与亲友签订托老托养协议来解决其生活和养老问题。

建设托老托养中心,建安区的主要措施是“盘活存量,做优增量”。“盘活存量”,就是对原有的敬老院、养老院进行改造提升。目前,全区13个托老托养中心正在进行改造提升,已入驻五保老人644人,其中,3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托老托养。

“做优增量”,就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,引入社会养老机构进驻,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,提供专业的医养服务。为此,建安区出台了《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及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实施方案》,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、民建民营参与建设和后期的运营管理。该区根据实际需要,已在每个乡镇办启动建设1所集特困供养、非五保困难老人托老托养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,在各村(社区)建设一所老人日间照料中心。同时,与河南豫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、河南农开担保股份有限公司、河南安泰养老集团等多家单位对接,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养老运营机构进入托老托养领域。这些综合服务中心,通过政府与社会投资机构共建,引入专业化的养老机构负责运营管理,一部分对社会开放盈利,另一部分承担“两无”人员的托老托养功能。

建安区医养结合的托老托养模式,既能解决“两无”人员的医疗养老问题,又能让其家人安心创业就业,实现托养一个人、解放一群人。同时,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了好的基础。

政策帮、企业带、社会扶,实现了B类贫困户稳定脱贫。

政策帮。建安区加大行业政策落实力度,7大类23项政策,“应享尽享、不落一人”。一是建立多层次保险救助体系,实现贫困人口城乡医保全覆盖。2017年,该区投入资金250万元,为贫困人员免费送药、免费体检和免费白内障手术;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签约率达100%。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,2017年,资助各学龄阶段学生3751人次人,资助金额270.58万元;投资358万元,改善了7个贫困村的办学条件。三是实施扶贫安居工程。2017年,拨付危房改造资金1100万元,为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1158户。四是坚持以项目为抓手,按照整村推进的要求,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302万元,完善基础设施,改善乡村环境,为贫困村发展创造了条件。2017年,共建设农村道路27个项目、文化设施16个,农村公交覆盖率达100%,原有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。

企业带。建安区设立风险补偿金2447万元,健全了区、乡、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。通过企贷带贫方式,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.97亿元,带动贫困户3616户。158家带贫企业,与全区324个村结成了帮扶对子。

社会扶。建安区发动各群团组织开展“双节送温暖”“金秋助学”“精准扶贫关爱健康”等公益活动,积极动员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公益活动。2017年,筹建建安区慈善总会,募集资金690余万元,救助特困群众1800余名。

抓两头带中间,实行三类管理,是建安区在脱贫攻坚中打出的一套“组合拳”,随着更多的社区工厂和托老托养中心的规划建设,这套“组合拳”必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。